社会心理学态度,社会心理学态度与行为理论

由:admin 发布于:2024-06-20 分类:人格魅力感悟 阅读:35 评论:0

社会心理学领域态度属于什么的研究内容

1、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中观的群体层,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2、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共识:B=f(P,E),指出:“要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3、在心理学中,态度的主要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成分。具体结构:认知成分 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4、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小的方面来说,它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大的方面来说,它还对整个人类的心理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并相互制约。

5、相互关系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同属于研究“人—人”系统为重点的基础学科,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理论来源主要来自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而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心理学的分支,其对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行为改变和态度改变的研究,以及在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等方面的研究。

6、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是揭示各个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并根据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来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为社会实践服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与控制。而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其目的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态度的功能、维度、形成

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象功能、认知功能 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态度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预备采取的行动或反应方式。通常,态度的这三个成分保持一致。当它们不一致时,情感成分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包含行为的倾向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初衷之一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可以通过态度预测人们的行为。

人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为了观察分析和研究的便利,社会心理学家对它们作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其中有两种分类法较受到注意。一是就态度表现形式分类,即以何种心理成分占优势来分。如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

社会心理学态度改变的方法

认知不协调理论(自我辩解): 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与不适,为了缓解降低这种情绪,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认同(identification):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和群体的密切关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3)内化(internalization):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利用消极情感来转变态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1)、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要产生最大程度的态度改变,某种程度的恐惧(消极情感)是必需的,恐惧和态度改变之间的真实关系是倒置的U型关系。(2)、当恐惧从低程度向中等程度加剧时,态度改变增加了。但太大的恐惧也可能适得其反。

社会态度的改变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服从、认同和()。

1、【答案】:A A[解析]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级,即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三)宣传因素 许多社会因素和团体因素往往通过一定的宣传因素而起作用。宣传因素是指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四)个性因素 主观的个性因素含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

3、这时的态度方向没有改变,只是程度上有所变化,例如从原来的基本同意改变为完全同意,强烈反对改为略有反对;态度在方向变化也称之质的改变,如由原来的反对改变为同意,原来的喜欢变成了不喜欢等等。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和态度

大荔县心理咨询协会尚公正,学习分享第78天。 (一)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 (1)工具性功能 :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

我们对这个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当他不得不做一件本身不情愿的事情时,他的内心会承受压力。在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寻找足够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一种情况是他找到了外部的理由并足以支撑他的行为,一种情况是他没有这样的外部理由或理由不够充分,无法使其内心的压力得以缓解。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social congnition)又称为社会知觉:是指人们根据 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基本假设: 把人看作一个认知吝啬者,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需要付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付出。 人们通常会努力形成对世界的准确印象,并且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到。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三种: 阿尔波特: (1)态度含义:是一种心理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2)特征:受行为主义影响,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啦。态度和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论题。我们只有了解到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关系,才可能了解态度转变的原因,才可能最终把这些心理学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改变研究成果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_百度...

1、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我们对大学生的发展阶段及层次进行长期的专题研究,尤其是重在发展阶段和层次的心理特点的研究,意在总结其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以便教育者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采取相应对策,加强教育引导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摘要]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学生的思想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等问题滞后形势的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种种问题。

4、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

5、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定性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性格,形成广泛的兴趣,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御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